当前位置: 首页> 宝宝育儿> 正文

宝宝爱打人该从何教育起

文文最近特别爱打人,妈妈抱着他的时候,他拿妈妈的脸当靶子,啪啪拍个不停,一边拍还一边乐。

2宝宝爱打人该从何教育起

妈妈带他去姥姥家玩,吃完午饭,姥爷睡着了。文文偷偷溜进房间,伸手就是一巴掌,打得姥爷血压一下子就上来了。

最让妈妈生气的是,文文出去玩的时候也打人。多大的宝宝都敢打,人家打他的时候,他就变成了木头人,任凭人家打。妈妈是又生气又心疼,觉得他真是调皮啊!

不是简单的攻击性行为

打人属于攻击性行为,所以宝宝一打人,妈妈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孩子不老实,有攻击他人的倾向,便想方设法地阻止宝宝。有的妈妈为了让宝宝尝尝挨打的滋味,甚至动手打宝宝,可惜,如此用心良苦不一定收到好效果,因为宝宝打人不一定是攻击性行为!

爸爸妈妈一旦认为宝宝打人是有攻击倾向,就会发现宝宝所有的行为都会带有“攻击”的嫌疑。宝宝1岁以后,手部动作的敏感期到了,逐渐地会走了、能跑了,他们的各种动作都是有目标的。即便是打人,也含有一定的方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
当宝宝发出“打”这个友好的动作的时候,想不到做出这个动作后的后果,不知道也不能做到很好地控制这个动作的力度,但把别人打疼了并非他所愿所想。

如果妈妈简单化地认定宝宝有暴力倾向,不问问宝宝为什么要打别人,就不会猜透宝宝的心思,可能会错怪宝宝。错怪的次数多了,妈妈给宝宝定性为“打人”“攻击行为”,宝宝的一生都会因此受到影响。在以后的生活中,妈妈会有意无意地用这几个字去解释宝宝的一些行为,可能会强化宝宝的行为,使得宝宝可能在歪曲的定性中走向歪路,或者一生都在错误的心理定位上苦苦挣扎,痛苦不堪。

有个小男孩,生得虎头虎脑。不管见了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孩子,都会伸出手给一巴掌。虽然有碍于大人的面子,对方家长不说什么,但是总是不高兴的。

有一天,小男孩一巴掌拍在了一位正在玩耍的小伙伴的脑袋上,对方回手就是一拳,把小男孩打哭了。妈妈把哭着的儿子抱开后,问儿子:“很疼,是不是?”小男孩哭得更带劲了。妈妈接着说:“你打了那位小哥哥,人家也很疼啊!以后,不要动手打人了!”妈妈知道,即使说了不要动手打人,小孩子也不一定会记住。于是,妈妈和爸爸商量,每天爸爸都抽出时间和男孩对打,以此消耗儿子的精力!果然,从那以后小男孩不怎么打人了!

为了不让宝宝的命运从伸手“打”人那一刻开始就滑向糟糕,妈妈要从宝宝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解读宝宝打人的意图,去查找自己是否有教育不当的行为。

处理好打人行为

打人是宝宝成长阶段的一种表达方式,类似于一种比较常用的手势,很多时候,不同于暴力动作“打”,那么,遇到宝宝打人的时候,妈妈怎么做,才利于宝宝成长呢?

宝宝打人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?宝宝几个月的时候,到了手部动作敏感期,他们会积极练习抓捏拍打等各种动作,这些活动,不但是宝宝手部肌肉成长的需要,同时也是宝宝智力发展的需要。

宝宝9个月上下的时候,手的功能分化有了进一步发展,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。他们很快爱上了拍打这个能强烈刺激别人的动作,并从中体会到了一种能表达自己的快乐。

当宝宝做出拍打动作的时候,不管宝宝是在跟人打招呼,还是在表达某种情绪,或者是想引起别人注意,妈妈都要迅速制止他。

比如,当宝宝拍打别的宝宝的时候,妈妈要迅速截住宝宝的手,然后改变动作,对他说:“哦,宝宝想跟小伙伴打招呼!这样打招呼,握个手吧!”这样,宝宝就会懂得跟人打招呼要用握手的方式。

宝宝最初的拍打动作,大都来自于和父母嬉戏时候拍打父母的脸。即便这个动作是无意识的,父母都不要因为宝宝会打自己了而开心或者和宝宝对打,也不要装作疼痛的模样,而是选择默默地把宝宝的手从父母脸上拿开的方式。然后,教会宝宝使用亲吻、抚摸、拉手等方式,表达对父母和小朋友的爱。

有的妈妈很喜欢和宝宝一起玩,高兴的时候,即使宝宝打她脸也是笑嘻嘻的,不高兴的时候,伸手就是一巴掌,甚至把宝宝打哭。这无疑是在教给宝宝打人是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,宝宝以后不高兴了就会想到打人,打妈妈。

当宝宝很高兴地伸出手的时候,家长可以迅速伸出自己的手,和宝宝“对掌”!从宝宝的心理来说,他只是想做手部动作“拍打”,打在哪里并不介意,所以,妈妈可以通过和宝宝玩“你拍一,我拍一”来转移宝宝注意力,并形成一种拍打惯性,这可以减少宝宝打人的次数。

妈妈一定要明白,宝宝最初的很多行为是模仿来的,要想宝宝不打人,妈妈还要防止宝宝看到一些充满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、动画片、打架斗殴场面,多带宝宝看一些充满礼仪、温情的画面,同时夫妻之间也要禁止动手,并少跟爱打人的宝宝一起玩耍。